期刊导读

能源型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研究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是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不同兴趣和对个性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构建学生综合素质、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积极的观察与发现、思考与辨析、批判与创新的创新型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选修课始于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其倡导“学习自由”,强调学生的个性和自我发展。1872年,艾略特在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期间,在“智力上适者生存”这一理论的支持下,选修课从哈佛大学开始,并相继广泛流传于美国,最后逐渐传播到了其他各个国家。20世纪80年代,随着不断深入的教育体制改革,我国高校也开始试行学分制体系,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要求实施通识教育的推动下,国内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知名高校要求学生必须跨学科选修若干有关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或艺术类方面的选修课程,进而形成了我国高校公共选修课程体系的雏形[3]。 1 公选课意义及特点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而高校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设置的,对于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扩大知识面、培养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 公共选修课程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重在对于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5],拓宽知识面,提高知识层次,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实现文理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6]。 公共选修课不同于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的专业课程,打破了单一型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多样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个人兴趣等,通过自主选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纵深型教学为宽广型教学[6]。 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在当今世界“学生仅仅具有专业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要有批评性的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严密的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7]。”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必要补充,是及时传递最新的学科动态和培育新学术、新观点的研讨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甚至创造能力的媒介,是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试验场所,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8]。 2 能源型公共选修课的特点 《清洁能源技术与低碳经济发展》公共选修课兼具工程技术与人文科学的特点,不但要向学生讲解相关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还要向学生介绍低碳经济的发展及政策方面的内容。 2.1 课程内容涉及较强的技术性及应用性 第一,清洁能源相关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等要讲得明白。本门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和所有年级学生开放的,存在选课学生专业(工科、理科、文科)、年级(所有年级)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必须要对清洁能源相关的概念、特点、工艺、成因等方面的内容讲解清楚明了,使所有的学生可以对其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站在这个基础上将其与本专业的知识相结合并深入思考,达到促进学科交叉、提高综合素质及拓展知识面的目的。 第二,清洁能源相关技术的应用要紧密结合实际。对清洁能源相关的概念、特点、工艺、成因等方面的内容或许对于学生会抽象些,但是清洁能源相关技术的应用必须落在实处,必须结合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让学生产生“原来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清洁能源在使用”的印象,并且在学完本门选修课后,再见到清洁能源在应用时不再是看个新奇,而是能从中看出些门道来。 2.2 课程内容必须与能源政策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不但要让学生明白清洁能源是怎么回事,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清洁能源到底能走多远此类的问题。 第一,国家对于清洁能源的态度和政策。通过主流媒体和权威机构的大量报导和评论,使学生明白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从而达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清洁能源的进一步深入思考。从中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任何一项技术,尤其是新兴技术的发展,都是与国家政策分不开的。 第二,气候峰会对清洁能源发展的影响。气候峰会毋庸质疑是对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品质及各国政府的发展规划有着较大影响的会议,通过对气候峰会讨论内容,尤其是有重大意义的几届气候峰会讨论内容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洁能源与气候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加强学生对清洁能源的理解。 下面就本人在《清洁能源技术与低碳经济发展》公共选修课程方面的教学经验来与大家分享。 3 能源型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研究 由于公共选修课面向对象是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所以会出现教学效果监管不到位、教学质量不易把握[9]、教学模式不适应学生等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凑学分,出现逃课与隐性逃课现象[10]。因此,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把握课程内容及其难易程度,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听得懂,并感兴趣。 3.1 技术部分的讲

上一篇:浅谈科技馆“科技内蒙”主题展陈方案

下一篇:未来10大高风险高回报的新技术

Copyright © 2021 《电网与清洁能源》杂志社 版权所有